近年来,全院围绕“国内一流 国际知名”强院目标和“人才为基 科研为本 成果为重 转化为要”发展理念,立足“有所为、有所不为,有所先为、有所后为”,结合省情、院情、所情,提出了“巩固提升 融合优化 协同联动 分工协作 整合重组 动态调整”的学科建设思路,聚焦“学科建设主题年和深化年”,打好学科建设、整合、优化“组合拳”,取得阶段性成效。
一、现代农业学科体系建设初具规模
2022年,省委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印发<四川省省属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方案>的通知》(川委厅?2022?3号),明确省畜科院、省农机院、省植研院、阳平种牛场等4个单位整体划入省农科院,增加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、农业机械工程等学科,全院学科增加至86个二级学科,并形成农业科学、植物学与动物学、农艺学、畜牧和兽医学、园艺学、土壤学等20余个骨干学科群,打破了农机、农艺、畜牧自成一体的格局,初步构建粮经统筹、农牧并重、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学科体系。
二、学科布局和资源整合进一步优化
围绕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,全院构建了“总师负责、首席领衔、学科融合、联合攻关”新型科技攻关模式,创造性实施“1+3”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、“1+9揭榜挂帅”重点学科领域科技攻关、“原始创新2035计划”等重大专项,进一步整合全院人才、经费、平台等学科资源,有效促进课题组与课题组之间、学科与学科之间、产业发展与学科建设之间的深度融合,构建起以首席科学家为引领、重大专项为纽带、高能级平台为支撑的学科优化布局。
三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稳步攀升
2021年,全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3项;2022年,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5项;2023年,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7项,是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较多的一年;2023年获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31项,比2022年增加82.4%,国、省两级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均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。
四、论文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
从2014~2023年,600cc全讯白菜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,2014年51篇增至2022年的300篇,增幅近6倍;其中,一区论文Q1、二区论文Q2发表数量增速明显,Q1从2014年的17篇占比33%提升至2022年213篇占比71%(2023年的相关数据系统尚未分类)。
图1.近十年发表文章数量及被引频次
从最高影响因子来看,2023年,SCI影响因子6.0以上15篇(第一作者第一单位),最高影响因子14.8,创我院新高;从年度平均影响因子来看,2019年平均影响因子3.13,2020年平均影响因子3.62,2021年平均影响因子4.25,2022年平均影响因子4.89,2023年平均影响因子4.85;说明全院SCI从单篇影响因子和整体论文水平两个方面均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。
五、农业科学、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ESI世界前1%
通过对本期ESI统计数据进行分析(数据更新至2024年5月9日),发现共有24所农业类科研机构拥有ESI前1%学科。其中,中国农业科学院拥有13个ESI前1%学科,是前1%学科数最多的机构;其次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有6个前1%学科;之后是中国水产科学院有4个前1%学科。从学科角度看,24所农业类科研机构的植物学与动物科学学科均跨入全球前1%行列,其次是农业科学,22所机构均进入前1%。全国24所农业类科研机构,按照机构高被引论文的总被引数排序,四川省农科院排名全国第13位,排名省级农科院(含直辖市)第8位。
表1 农业类科研机构前1%学科情况
农业科学学科:拥有ESI前1%学科排名的农业类科研机构共有22所,按照总被引排名,600cc全讯白菜排名全国第14位,排名省级农科院(含直辖市)第11位,其篇均被引数为12.45,处于中等水平。
表2 农业科学学科的科研机构前1%总被引排名
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:拥有ESI前1%学科排名的农业类科研机构共有24所,按照总被引排名,600cc全讯白菜排名第12位,处于中等水平;其篇均被引数为16,排在全国前6位,排名省级农科院(含直辖市)第4位,处于较高水平。
表3 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的科研机构前1%总被引排名
从总被引数和篇均被引量上,可以看出我院植物学与动物学比农业科学更具影响力。
(院科管处 王自鹏撰稿;张鸿校对;刘永红审核)